一、物联网专业概况
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物联网工程(080905)专业类及专业类代码:工学计算机类(0809)
专业简介: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通信工程及其它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型应用型专业。本专业立足于信息大类知识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综合素质提高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聚焦首都发展,依托学校优势,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感知技术为手段,程序设计为主线,培养为首都农林现代化及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物联网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围绕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数学、相关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物联网工程领域专业知识,能够满足物联网及相关领域发展需求和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信息科技、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等领域,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设备集成与维护等职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五年的锻炼实践,应达到如下目标:
1.品德修养: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练使用英语,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良好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适应新环境和新群体,具有健康第一的理念和美丽愿景的追求。
2.知识能力:掌握计算机及物联网技术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方法,能够提炼、分析和解决本领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并持续跟踪相关新兴技术,不断更新和调整核心知识,适应技术变革与职业发展需要。
3.人才定位: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逐步成长为设计开发、工程应用、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4.职业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能够在物联网产业相关行业中从事物联网感知与控制、软件与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技术支持、嵌入式产品开发等工作。
三、毕业要求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大学系统学习,可以胜任信息技术企事业单位及农林信息技术与管理部门物联网工程领域的软硬件产品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及维护,技术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在毕业时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物联网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
1.2 能针对物联网复杂工程中具体的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 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
1.4 能够将数学模型方法用于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 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
2.3 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4 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开发方案,设计/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3.2 根据用户需求,完成物联网复杂工程中的单元设计,或特定技术设计。
3.3 能够进行物联网系统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性。
3.4 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和分析解决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
4.2 能够根据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科学地采集实验数据。
4.4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了解物联网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具体的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物联网专业工程实践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分析和评价物联网专业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3 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物联网专业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7.职业规范:能够具备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7.1 有正确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7.2 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7.3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8.个人和团体:能够正确定位个人角色,具备团队工作基本素养。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8.1 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8.2 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8.3 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9.沟通:能够就物联网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9.1 能够就物联网工程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9.2 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领域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
通和交流。
10.项目管理:能够理解工程项目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在工程活动中体现良好的经济意识。
10.1 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0.2 了解物联网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0.3 能在多学科环境下(包括模拟环境),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终身学习:能够积极适应知识结构变化和社会要求,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11.1 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1.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四、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表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H |
M |
|
毕业要求2 |
|
H |
M |
|
毕业要求3 |
L |
M |
H |
|
毕业要求4 |
|
M |
H |
M |
毕业要求5 |
|
H |
M |
M |
毕业要求6 |
|
|
|
M |
毕业要求7 |
M |
|
|
|
毕业要求8 |
|
L |
|
M |
毕业要求9 |
|
|
M |
M |
毕业要求10 |
|
L |
M |
|
毕业要求11 |
|
M |
M |
|
注:H(高)、M(中)、L(低)为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培养目标指标点的支撑程度
五、学制、学位与学分要求
(一)学制
4~6年
(二)学位
工学学士
(三)学分要求
159.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48.5学分,专业必修课49学分,专业选修课至少23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12 学分,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15 学分,专业综合实习12学分。
六、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核心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农林物联网综合实训。
(三)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第二课堂、劳动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感知技术综合设计、通信技术综合设计、云平台技术综合设计、农林物联网综合实训、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习。